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

盲人騎瞎馬 夜半臨深池


盲人騎瞎馬 夜半臨深池
  中國東晉時期,因為「五胡亂華」而偏安江南。那些中原世族心懷故土,卻又欲振乏力,因而「清談」之風盛行,只尚空談,不切實際,漸漸形成「語不驚人死不休」的風氣;文字越來越誇飾,作為卻越來越虛浮。
  當時的文人流行一種耍嘴皮的語言遊戲,似閒聊,又像打禪機,看看誰的反應快,描述的境況最淋漓盡致。
  有一次,「桓玄」、「顧愷之」和「殷仲堪」三人聚首,吟詩對詞之後,三人就「危」字來描寫危險的狀況。
  桓玄搶先說:「矛頭淅米劍頭炊」,把兵器的尖銳鐵頭煮成飯拿來吃,還吃得下嗎?
  殷仲堪接著說:「百歲老翁攀枯枝」,老人家老態龍鐘,走路不穩,卻攀扶到一根枯枝,情況不但危險,而且緊急。
  顧愷之也不甘示弱應聲:「井上轆轤臥嬰兒」,嬰兒睡在井上打水的轆轤上,萬一翻個身就會掉進水哩,千鈞一髮。
  這時,殷仲堪的一位隨扈插嘴說:「盲人騎瞎馬,半夜臨深池。」盲人騎馬已經危險,騎的竟然又是瞎馬,更何況是在三更半夜走到很深的大池邊。
  殷仲堪拍案叫絕,因為他有「白內障」,一目失明,聽了「盲人騎瞎馬」,比其他兩人備感壓力,不禁脫口說「咄咄逼人」。
  桓玄他們三人都是吃公家飯的,是當時行政系統的主流。像他們只尚清談,而不尚實務的材料,卻要負責公務行政,一天到晚只會喝茶聊天,光說些天馬行空的無稽之談,卻又愛誇讚自己的遠見報負。這也難怪,當「盲人騎瞎馬」,沒有具體目標,也沒有實現的執行力,一旦「夜半臨深池」,政事就必然危急了。所以說:「為政不在多言」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