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

日中遠?日出遠?

日中遠?日出遠?

晉朝「張華」的「博物志」有一篇「二小兒辯日」的故事。
  有一次,恐子到東方去遊歷,在路上看到兩位小孩子在鬥嘴辯論。孔子便停下來問他們在爭論什麼事。
  一個小孩說:「我們是在辯太陽的遠近。我以為太陽早上剛升起的時候,大得像車輪蓋,到了中午看起來卻小得像盤子。這表示太陽升起離我們最近,中午離我們較遠。」
  另一個小孩不服地反駁:「我認為正好相反,因為太陽早上出來的時候,冷冷涼涼的,可是到了中午,太陽就熱得滾燙。因為中午太陽距離我們近,才覺得熱;早上太陽離我們比較遠,所以才不覺得熱。」
  孔子聽他們辯論,久久不能裁決。兩小孩見孔子拿不定主意,不禁笑著說:「連老夫子那麼博學多聞,竟然也答不出來!」
  到底是「日中遠」?還是「日出遠」?在科學知識尚未發達的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時代,孔子弄不清楚這個天文道理,那是理所當然,不足為怪的。
  孔子對他所不知的事情不予置評,正應合他自己所說: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!」的精神。
  這故事告訴我們:學問再大的人,也有許多他不知道的事情。
  面對遼闊無際的知識海洋,我們對很多事物的一無所知,或不夠清楚,並不是一件什麼丟臉或不光彩的事。連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「牛頓」,都自稱他只是知識海洋的沙灘上撿貝殼的小孩。
  台北市長「柯博」聰明過人,見微知著,對政壇百病一針見血。然而,他自恃過人,直言快語,經常「口過」惹是非,若能虛心謹言,政通人和,一定大受歡迎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