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統日報有限公司. 地址: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336號1樓之1 電話:038356141-3 hualien.info@gmail.com

政治

焦點、府會、民代、鄉市鎮、廣場

綜合

社會、一般、工商、生活、廣場

美食

餐廳、小吃、飲品、特產

生活

百貨、美容、旅遊、休閒

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

差強人意 到底是好是壞

差強人意 到底是好是壞

「差強人意」一詞常常被人引用。可是,「差強人意」究竟是:還好?不怎麼好?勉勉強強?不錯?很好?很滿意?也許會有人一時給弄糊塗了。
  通常,有很多人在對某件事情的結果「不太令人滿意」時,都順口說出「差強人意」。結果,認真說起來,這恰恰是誤解了這句成語。
  「差強人意」首見於「後漢書‧吳漢傳」。「吳漢」是東漢光武帝「劉秀」手下的大將軍,追隨劉秀南北征戰,戰功顯赫,被封為掌管政務及軍事大權的「大司馬」。
  吳漢的行事風格積極,在戰事中「諸將見戰陣不利,或多惶恐,失其常度。」因此,吳漢「意氣自若,方整厲器械,激揚士吏。」光武帝劉秀還不時派人去看看吳漢有什麼作為,回報的消息都說他「修戰攻之具」,認真厲兵秣馬。劉秀因此說出對吳漢的評語:「吳公差強人意,隱若一敵國矣!」這裡所說的「隱若敵國」意即「威重像敵國」,不輸給任何一個強盛的敵國。
  所以,依此看來,劉秀對吳漢的評語是極正向的,而且是「很滿意」吳漢的作為。
  很多人將「差強人意」當作是「並不怎樣」、「不太好」、「不是很滿意」,這是不對的!
  「漢語成語考釋詞典」對於「差強人意」注釋為:「原指很能夠振奮人心的意志。」這個「差」字,是說「非常」、「相當」;而「強」則指「振奮」、「興起」。書中還註明:「後世多用差強人意,指大體上令人滿意。」其他類似的成語還有:「差慰人意」、「差適人意」、「差可人意」、「差快人意」這些。

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

小人報怨三日-冷 眼 旁 觀

小人報怨三日

人與人之間,難免發生爭鬥不愉快。受了屈辱,冤有頭,債有主,於是會立下「有仇不報非君子」的重誓,打擊對方,扳回自己面子,爭一口氣。
  「有仇必報」,原本無可厚非;但是,「小人」與「君子」的報仇方式大有不同。君子量大,所以「不計小人過」,多予包容寬諒,得饒人處且饒人。至於小人,眥睚必報,別人瞪他一眼都不放過,芝麻綠豆小事都可以玩弄死一個人,只求洩恨。
  冤仇宜解不宜結,該怎麼辦?小人報私怨,君子求公道。討回此等冤債的表現,小人與君子的差別也甚大。俗話說:「小人報怨三日」、「君子報仇三年」。
  三日與三年,確實相差甚遠。三日之內就想報仇,表示心急、恨也重,務必痛下殺手,速報一箭之仇。心狠手辣,出手嚴重,難免失之理智,可能造成仇上加仇的後果。
  君子報仇三年不晚,「三年不嫌晚」可能有幾種狀況發生:
  一、讓仇恨在心裡沉澱三年,應該恨意消退不少,或許可以原諒對方。
  二、三年中,仇家已得到應有的報應。
  三、經過三年的折磨,仇家良心發現,已規過遷善,公道不討自還。
  所以說:「君子量大,小人恨深。」
  民進黨重回執政之後,便迫不及待整肅異己。出手之重,羅織「莫須有」之罪名,嘍囉之凶狠殘暴,揮劍之速且快,在在突顯出「小人報怨三日」的惡行惡狀。非我族類,必欲去之而後快,當心引發官逼民反的嚴重反擊。

順水推舟 就坡騎驢

順水推舟 就坡騎驢

一場大雨,山上的樹木沖下河流,載浮載沉。
  一截隨河漂流的斷木,在洪水滾滾的河道中,就有可能被河裡的巨石或彎道給卡住。
  河流裡的許多漂浮枝葉、雜物,原本隨著河水恣意地流著,一碰到橫亙在河道的斷木,有的被纏住而擋了下來。不經意被攔住的一些浮枝,越積越多,連流砂泥土也逐漸形成砂丘。原本平靜的小河,這時因為水流變化,也造成新河道的形成。
  河中的砂丘、河岸邊的淤積地和新形成的砂洲,都是因為一些阻攔而成形。小小的改變,地形也走樣了。經過長期的累積和擴張,最終變化之大,可能超乎想像。
  在流暢的河道中,突然卡住一截斷木,竟會帶來地形的變化,這種影響事先難以估量後果。
  民主政治的過程與發展,正如同河中斷木一樣。
  民選官吏有任期制,一屆一屆,代代有新人出。
  選上了縣市鄉鎮長,就像那截斷木一樣,卡了位,就帶來一些浮枝水草,安插要職,在砂洲上圍地栽植養物,有了自己的生態。
  接手的人,各為其政,很難延續前人前事。於是,新的砂洲又再度形成。甚至在既有的砂洲上,鏟除異己,建立新的生態。
  爭搶資源的紛擾,從未間斷。一直到整個大環境發生大改變,政黨輪替,改朝換代,又是一次新的洪流出現,週而復始,重新開始。很難想像:這樣的河道,如何有清流順暢的一天?

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

可怕的是沉默大眾

可怕的是沉默大眾

「藺相如」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外交家。秦昭襄王原來說好要拿十五座城池,用來交換趙國的國寶玉石「和氏璧」,但秦王在取得和氏璧後,竟毀約無意償城。藺相如不甘受騙,再設計詐回,令隨從由小徑逃出「完璧歸趙」。
  完璧歸趙演出之時,藺相如還只是一位大臣手下的食客,事後仕途一帆風順,步步高升。而「廉頗」早已經是一位驍勇大將,攻城拔寨無堅不摧,為國立下汗馬功勞。
  西元前279年的「澠池之會」,藺相如英勇頑強地與秦王周旋,終於讓趙王免於受辱。回國後,趙王認識其英勇機智,膽識過人,就封為上卿,地位在廉頗之上。
  廉頗是武人出身,出生入死才幹到大將軍;而看到藺相如靠著一張小嘴巴居然爬到他頭上,真是心裡不是味道,「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」
  於是,廉頗放言要讓藺相如「難看」。藺相如聽說此事,從此力避與廉頗相處,即使狹路相逢,也多次繞道而去。相如的隨扈看到主人如此委屈求全,實在看不下去,藺相如就問:「你們看廉將軍與秦王誰較厲害?」大家異口同聲:「當然是秦王囉!」藺相如接著解釋:「我連秦王都不怕,怎會怕廉將軍呢?兩虎相爭,必有一傷,秦國之所以不敢冒犯趙國,就因為我們兩人文至武備,萬一兩人不合,後果會如何?」
  藺相如的大仁大義,終於感動了廉頗,也才有「負荊請罪」的感人故事。
  過分的展現自己的強勢,「吃人夠夠」、「趕盡殺絕」,事實上只會把本身的弱點暴露出來。施政不照甲子,百姓不照倫理,社會必亂。當沉默大眾忍無可忍,民意如狂流。廉頗雖勇猛,最終還是要臣服於冷靜應變的藺相如之下,執政當局切不可輕忽!

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

為什麼叫做中國

為什麼叫做中國

大家對「中國」兩個字非常熟稔,卻也可能一知半解其中涵意,甚至一口咬定「中國」就是「中國大陸」,或是「中華民國」的簡稱。
 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,曾經將「中國」作為「中華民國」的簡稱;可是,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之後,中國大陸由共產黨建立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,一直到現在,世界公認「中國」便是指「中華人民共和國」的「國民」。
  不過,「中國」一詞雖已有三千年文字記載的歷史,但它僅僅是一種「地域觀念」。嚴格地說,古代「中國」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專有名詞。從夏、商、周以來,一直到清朝末年,中國古代各個王朝,從來沒有把「中國」作為正式國名,各朝代都有自己的「國號」。
  「中國」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,後來隨著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含義。最初的「國」字指的是「城」或「邦」。從古代文獻記載中,對「中國」一詞大約有五種不同的含義:
  一、京師、守都。二、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。三、中原地區。四、國內、內地。五、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。
  所以,「中國」所指範圍,是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的擴展過程。也就是說,從西周人對自己所居的「關中」、「河洛」地區,到了東周時,連其附屬地都稱作「中國」。從此之後,「中國」的含義擴展到各朝代、各諸侯國在內的「黃河中下游地區」。歷經各朝代疆域版圖的拓展,「中國」變成了列國「全境」的稱號。
  不過,也有一種說法,那是出自華人的「優越感」而發。他們認為華人建立的「泱泱大國」,四周有蠻夷之邦朝貢。我們是居中的大國,所以才叫「中國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