聯統日報有限公司. 地址:花蓮縣花蓮市和平路336號1樓之1 電話:038356141-3 hualien.info@gmail.com

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

天生就是這樣-冷 眼 旁 觀

天生就是這樣 從前有個蔡員外,小時候頭上長癬疥,毛髮脫落,大家叫他「蔡癩子」。為人苛薄,常剋扣長工的工錢。   有個叫「二娃子」的童工,幫蔡癩子放牛一年,年終結算工錢時,蔡癩子卻一肚子壞水,存心想抵賴工錢:「按照我的規矩,你要先回答我三個問題,答對了我才付給你工錢,答錯了要扣錢;完全沒答對,可別怪我不給工資!」   蔡癩子隨即問第一個問題:「仙鶴為什麼能叫?」二娃子不假思索答道:「牠天生就是這樣!」   第二個問題:「松柏為什麼終年常青?」二娃子依然氣定神閒說:「它天生就是這樣!」   蔡癩子又問:「門口老槐樹上為什麼樹皮有許多疤?」二娃子還是回答:「它天生就是這樣!」   蔡癩子一臉奸笑,搖搖頭,冷冷地說:「都錯了!我告訴你:仙鶴能叫,是因為脖子長;松柏常青,是因它樹心強韌;老槐樹幹的疤,則是被車子給撞壞的。」   二娃子不服,也搬出他的理論:「癩蝦蟆能鳴叫,是牠脖子長嗎?竹子終年常青,難道也是樹心強韌嗎?您頭上的疤,莫非也是車子撞的嗎?」   三句話,問得蔡癩子啞口無言,只好乖乖給錢。   新政府上任將屆週年,滿臉春風得意,正因為他們想怎樣幹,就怎麼幹。像坦克車一樣,橫衝直撞,胡搞蠻幹,無不摧枯拉朽。民意全被坦克壓得死死扁扁的。   有很多傻瓜莫名其妙,新政府何以唬弄「轉型正...

惟知足則功完而不毀

惟知足則功完而不毀 「造舟者操舟」的典故,出自於「郁離子」,引申為「知止不易」。   來源是說:在粵地有位造船師傅,越王重用他,那一帶的造船工匠都非常尊敬他。   有一次,這位造船師傅對越王說,他不但能造船,而且也很會開船。越王當然深信不疑,常讓他駕船。   後來,吳越兩國在浙江嘉興一帶發生戰爭。造船師傅駕的船遇上大風,船沉人亡;越國百姓對他罹難深感惋惜。   人要積極進取,追求自己的理想與目標;但是,更要懂得「當行則行,當止則止。」保證自己的行為始終處於合理合法的安全範圍以內。   這位遇上海難的造船師傅,就因為自信心爆漿才送命,其悲劇源於對自身能力的錯誤判斷和不知進退。   儒家修身講求「知止」。積極意義就是要「止於至善」,追求確立的理想與目標;在消極上,就是「止於當止」,通俗地講就是要適可而止,行事不可過分,超出自身的能力範圍。   造船師傅受到越王重用,他已經達到「至善之境」,應該適可而止;可是,他尚不知足,還要去做船老大。能造船者非必是開船高手;精於烹飪者,也不可能懂得種菜養豬魚。術業有專攻,違背了知止原則,咎由自取。   「人無問智愚,為知止則功完而不毀。」   「政黨輪替」原本是好事,透過不同政黨的競爭,促進政治更清明,替人民造就更高的幸福生活。   什麼黨贏得主政...

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

明知故犯的後果

明知故犯的後果 「鯸鮐」現代人叫牠「河豚」,味道鮮美;可是,烹調一不小心,吃了就會要人命。   古時候有一位在城裡公家單位負責養馬的人,他的兒子因貪食河豚的美味中毒而亡。可是,這位馬官卻沒有哭。   他的長官問:你兒子死了,我看你好像不傷心,是不是你們父子平日感情不好?   馬官辯解說:我們怎麼會相處不睦呢?我聽說人的生死是天註定的。大家都知道河豚是有毒的魚,不可隨便亂吃。如果誰偏偏要吃牠而送命,這便是為了口腹之樂而輕視自己的生命,這不是身為人子者所應該做的事。所以我不會難過傷心。   這位長官聽了之後,有感而發說:「好賄之毒,其猶食鯸鮐乎!」馬上把吃河豚引申為「好賄之毒」。   這則寓言是明太祖信臣「劉伯溫」所寫。表面上在表達儒家的核心理念「孝」,為人子不該貪食河豚而輕易送命;其實他是想說出:好貪錢財,給自己帶來的災難,不就像吃河豚一樣危險嗎?   當今那些奸滑輕薄,手腳不乾淨的人,跟貪圖口腹之慾,不顧生死的人,簡直沒什麼兩樣。   既然馬官之子明知河豚有毒,還偏要誤食致命,那樣不珍惜生命就是大不孝;做官的人都該恪遵官箴,不能貪取錢財,因為不廉潔會帶來品德上的污名,「名聲是人的第二生命」,被判貪污罪就跟被判死刑一樣嚴重。   貪賄之人與吃河豚的馬官之子,他們所犯的是一樣的錯誤,...

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

萬人空巷的誤解

萬人空巷的誤解 「萬人空巷」這四個字很有震撼力,似乎光看字就覺得「熱鬧」。   許多人都喜歡拿這四個字,用來形容人數眾多,熱鬧空前,連整個「空巷」都擠滿了萬人,成為人山人海。   這樣對嗎?我們試著再看看,1997年大陸的大考國文考題中有一道是非題:「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,幾乎是萬人空巷,人們在家裡守著電視,街頭上顯得靜悄悄的。」相當多的考生,幾乎不假思索,就做出了「是」的肯定答案,結果統統丟了3分。對某些考生來說,也許因此考不上大學。因而有人喟嘆:這「萬人空巷」真是坑了萬人!   關於「萬人空巷」的成語,最早出自蘇東坡的復登望海樓詩句:「天台桂子為誰香,倦聽空階夜點涼。賴有名朝看潮在,萬人空巷鬥新妝。」   從這首詩看,「萬人空巷」指的是為了看錢塘大潮,當時的杭州城內,各個街巷內的人,全部都是空的盛況。   所以,「萬人空巷」不但不是「空巷理人山人海」,更不是「大家都在家看電視,街上空無一人。」而是:「人都走出屋子,去了某處,以至巷子裡空無一人。」   大家容易對「萬人空巷」產生誤解,應該出自於把「巷」解讀為「小巷」或「街道」。   其實,「巷」字其古義應該是「住宅」的意思。古人說「里中道為巷」,即謂「所居之宅為巷」。   現今的各種辭典中,都將「巷」字指為「狹窄的巷道」,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