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

汗漫新婦拱破鼎

汗漫新婦拱破鼎

有很多台灣話,都將國語倒過來說。例如:人客(客人)、慣習(習慣)、鬧熱(熱鬧)、久長(長長久久)、咒詛(詛咒)、雞公狗母(公雞母狗)、運命(命運)、風颱(颱風)。
  台灣人形容一個人笨拙,又有幾種說法:
  連戰的祖父「連橫」在「台灣語典」,指「漢漫」為「無能」。他引用「北齊書:楊愔傳」說:「愔強識不忘,有魯漢漫者,自言猥賤不見識。」以「漢漫果不自虛」形容一個人記性不好,這裡的「漢漫」與國語的「顢頇」無能意思相通,所以用台灣話倒過來說「頇顢」,倒也說之成理。按「顢頇」意為:「臉孔大」,又與台語「大面神」符合。
  古人常用,但現在人很少用的「汗漫」,不管是語音或字義,比「頇顢」更有意義,說服力也更強。
  「汗漫」有兩解。其一是「很廣泛」:「經學無底,史學無邊。經學深,故無底;史學太汗漫,故無邊。」已逝東海大學中文教授「徐復觀」在「答薛順雄教授」,商談「白日依山盡」詩中,也提到:「我寫文章越寫越汗漫,常以不能割愛自愧。」
  二是「無拘束」。金史:「汗漫陳說,莫能詳盡。」袁枚的「隨園詩話」中,記載張夫人勸夫詩:「此去湖山汗漫遊,紅橋白社更青樓;攀花折柳尋常事,只管風流不下流。」
  此二說看起來有差別,但結果都是指「笨拙」。
  多年媳婦熬成婆,從前做婆婆的對媳婦要求苛刻。台諺:「驚看日頭影,汗漫新婦拱破鼎。」新媳笨手笨腳,一看日影西斜,田裡的人都將回家吃飯,下廚時手忙腳亂,把炒菜鍋給打破了,急得香汗漫流,其模樣非常傳神。
  國語說「顢頇」,台灣話講「汗漫」,或閩南人漢文「漢漫」,其實都是在罵人「飯桶」、「笨蛋」,絕不是好話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