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1日 星期三

民之所惡而避之

民之所惡而避之

某個村莊的窄巷中,有家門口拴著一匹高大的駿馬。任何路過的行人,都會被馬後腿踢傷。沒多久,一群村人賭聚在窄道中,大家議論紛紛,討論該如何才能安全躲過這匹惡馬。
  討論好久好久,也提不出個所以然來。突然間,有個托缽化緣的老和尚經過此巷,眾人紛指法師一定是智者,也許山人會有妙計。
  群眾熱切期盼有好戲可看。只見老和尚走到角落,看看馬,一句話也沒說,轉個身走開了,往另外一條街走去。
  老和尚必然是從禪學中,體悟到「水」的特性。老和尚掉頭走人,出乎大家意料,卻沒有人察覺出他的「無為」做法。
  當河水遇到大石擋道,河水不會一直想盡辦法要推走大石頭,或與巨石頑強對抗,而是繞過石頭,順流而下。
  老和尚不跟馬過意不去,而是另擇他途,走另外一條街迂迴通過。可是,那麼簡單的事,為什麼那些村民卻沒想到過呢?
  問題明顯地出在這哩,大家都只知「物理環境特性」,而不知如何適應環境。「巷窄」、「馬大」是物理環境特性,眾人只知「雙方交戰」,試圖硬闖通過。只有老和尚識時務為俊傑,他深知要與駿馬角力通過,根本吃力不討好,說不定挨上馬後腿生死難料。
  老和尚之所以成為智者,是因為他懂得「順應環境」。
  為政者,必須以「主流民意」為依歸,以民之所好而施之,以民之所惡而避之。如此一來,不會官民交戰;繞過阻力之後,暢行無阻。這個小道理,有一點點小聰明的人都懂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