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

惟知足則功完而不毀

惟知足則功完而不毀

「造舟者操舟」的典故,出自於「郁離子」,引申為「知止不易」。
  來源是說:在粵地有位造船師傅,越王重用他,那一帶的造船工匠都非常尊敬他。
  有一次,這位造船師傅對越王說,他不但能造船,而且也很會開船。越王當然深信不疑,常讓他駕船。
  後來,吳越兩國在浙江嘉興一帶發生戰爭。造船師傅駕的船遇上大風,船沉人亡;越國百姓對他罹難深感惋惜。
  人要積極進取,追求自己的理想與目標;但是,更要懂得「當行則行,當止則止。」保證自己的行為始終處於合理合法的安全範圍以內。
  這位遇上海難的造船師傅,就因為自信心爆漿才送命,其悲劇源於對自身能力的錯誤判斷和不知進退。
  儒家修身講求「知止」。積極意義就是要「止於至善」,追求確立的理想與目標;在消極上,就是「止於當止」,通俗地講就是要適可而止,行事不可過分,超出自身的能力範圍。
  造船師傅受到越王重用,他已經達到「至善之境」,應該適可而止;可是,他尚不知足,還要去做船老大。能造船者非必是開船高手;精於烹飪者,也不可能懂得種菜養豬魚。術業有專攻,違背了知止原則,咎由自取。
  「人無問智愚,為知止則功完而不毀。」
  「政黨輪替」原本是好事,透過不同政黨的競爭,促進政治更清明,替人民造就更高的幸福生活。
  什麼黨贏得主政,那是「止於至善」,獲得百姓擁戴;但是必須珍惜機會,更要保證「施政處於合理合法的安全範圍之內」,頭腦清楚什麼事能不能做?如果自我感覺良好,「一例一休」勝過「一帶一路」而自以為高高在上,天下唯我獨尊,便肆無忌憚,恣意妄為,一路狂奔,不知止步,結果註定要「船沉人亡」!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