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

外來和尚會唸經-冷 眼 旁 觀

外來和尚會唸經

台灣俚語說:「本地媽祖興外庒」,非常有意思。
  「本地媽祖」要怎麼興旺會與別地來的「外庒」香客扯上關係呢?
  「媽祖」是台灣人信奉最多的神,幾乎每個地方都有拜媽祖的廟宇。福建莆田的漁村女孩「林默娘」,她升天後變成「航海女神」,台灣臨海的鄉鎮村落,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媽祖廟。
  但是,持平而言,台中大甲、彰化鹿港、雲林北港、嘉義新港等著名媽祖廟,每天去參拜的人,到底是本地人多?還是來自全台各地的「外庒人」多?
  事實上,台灣鄉下有很多媽祖廟,香火並不鼎盛,有的甚至門可羅雀,外觀破落。
  廟要出名,最重要的是靠「顯靈」來打知名度。顯靈越生動,故事越感動人,「名氣」就越大。大眾傳播的「廣告」,成為廟宇興衰的關鍵。
  不少「本地媽祖」編不出故事,再加上一般人「近廟欺神」的崇外心理,認為「沒有什麼」,所以導致名氣不大。
  要搞大名氣,「神話」缺不了。一旦「神話」活靈活現,再遠的外地人都蜂擁而至。因此說:本地媽祖,靠外庒人。
  中國人說「外來的和尚會唸經」;外國人也說「近侍眼中無英雄」。僕人對「英雄主人」的了解最清楚,眼中的英雄,在長時間的觀察下,成了「也沒什麼」的凡人。只有「外庒人」才會對「英雄主人」捧為「偶像」。常聽同一個人講經說道,怎敵得住「外來和尚」唸幾口經呢?民眾的「嚐新」心理,才真正造就「神靈」。
  先知都是寂寞的。因為,先知不是生錯了時代,便是生錯了地方。同一時代、同一地方,先知是難以被認同的。兩位蔣總統對台灣的貢獻,竟不如開一條「嘉南大圳」的日本人。蔣公銅像一座一座被拆,他們興高采烈;可是,八田與一的頭被鋸,就急著修復趕辦啟用儀式,虔敬如奉老祖宗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