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

人情練達即文章

人情練達即文章
文/漁樵
中國號稱「禮儀之邦」,對「稱呼」素來講究分寸,像什麼:大人、爺、兄等諸類,即便是布衣百姓,也叫做「官人」。
但是,實際上又階級分明,士農工商差異天壤。當官的士大夫才有資格稱「師」或「爺」,除此之外都不堪入耳,如:教師匠、木匠、泥水匠、皮鞋匠、理髮匠;有的則叫做:做裁縫的、做菜的、做生意的、當小差的、彈琴的。不像西洋人「師」、「家」滿天飛:教育家、音樂家、工程師、美容師、服裝設計師、作家、廚師、政治家、旅行家、演說家、傳教師。
中國人又愛拍馬屁,有時候又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。
朋友在一起,難免有忘年之交。但是,不論長幼,皆尊稱對方為「兄」,自謙為「弟」,稱兄道弟,無關年紀大小。明明小你十歲,他就是「兄」,其妻自然升格為「嫂夫人」。對年長而無授業之緣的,也稱他為師,他的另一半撿到便宜當起「師母」來,可以倚老賣老。
「西遊記」裡的孫悟空,在花果山的水濂洞,大不了只是一群毛猴的猴王,牠不滿足只當「美猴王」,竟異想天開。大張「齊天大聖」的旗號。「齊天」是與玉皇大帝平起平坐,而「大聖」則是人間聖王。
官場學界,稱呼「副」字是大忌,「副座」己經是對方所能接受的底線。在中國古代的稱呼學,一概免去「副」字,而稱為「候補待闕」或簡稱「補闕」,例如:副縣令為「待缺縣令」;副校長叫「校長待缺」;副教授就稱作「教授待缺」,有些人「人情中帶馬屁,馬屁中通人情」,一概不必待闕,直呼「教授」,結果是「皆大歡喜」。此所謂:「我中有你,你中有我」,亦師亦長,兄弟一場,行得春風有夏雨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