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

中和為福 偏激招禍

中和為福 偏激招禍
文/漁樵
傅縣長在就職典禮上,一語驚人,宣佈任命「太座」為「副座」,引爆台灣政壇。
這手「內舉不避親」,究竟是高招?或是險招?到底是先發制人?還是操之過急?各方有不同的解讀。
強勢和弱勢是相互轉化的。如果居於強勢,心裡卻時刻擔心勢弱,那麼這種強勢只是一種「表象」而已。反過來說,身在強勢,而又一味專橫,導致弱勢增強抵制,引起質變逆轉,最後將可能淪為弱勢。
怎麼樣「進可攻」、「退可守」?中庸之道告訴我們:「引而不發靜觀其變」,進而適時「因勢利導」,則易保強勢狀態。
中國最早期的「中」的思想,是在「帝堯」傳授「舜」統治術的時候。堯對舜說了四個字:「允執其中」。這四個字得到後來的孔子推崇,並具體闡釋。孔子說:中就是「空空如也」,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。
孔子的說法是:「中」是「很空洞」、「很抽象」的東西,不容易講清楚。它是在「不及」和「過頭」兩個極端之間的一個「適中」的地方。
要把握「中」,需要抓住兩個極端,慢慢的往內移動,才可以找到「平衡」的「中心點」。所以「中」就是「不偏不倚」,保持平衡不墜。
可是,在人的本性中,有追求極端的自然傾向,往往在處理一些事情上,不是「太過」就是「不及」,這也表示這個人沒有將「中」理解和把握到很「到位」。
「守度」就是保持平衡穩定「恰到好處」、「適可而止」。尤其在與人對抗的關鍵時刻,無論在利用時空條件,還是施展力度和時間上,既不能不及,也不應過當,否則就會發生差錯。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
傅縣長懸崖勒馬,撤銷副縣長任命案,應該是他體認到:「放下」是一種選擇,也是一種解脫,更是他的守度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