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16日 星期一

中國的五同社會

中國的五同社會

台灣的社會結構,形形色色,包羅萬象。但綜合分析,應以「五同」為骨架。
  所謂「五同」為:同宗、同鄉、同學、同事、同社。
  中國人自古以來,宗法社會特別重視宗親關係。不論海內外,也不分族群,只要是宗親,「一人親,一門親。」「一家的喜事,一族的喜事。」甚至無限上綱,愛屋及烏,張三的親戚,便是所有姓張的親戚;李四的喜事,也便是全天下李姓的喜事。
  過去農業社會,重視同鄉共井。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,關係特別密切。在同一個鄉鎮,有溪南、溪北之分,也有客家莊、阿美部落之別。在同一個縣,要分個東西南北山海音腔,為求同而先立異。出了本縣到外地,則到處都有同鄉會,彼此少分小同鄉,融為一體,為家鄉爭眉目。
  科舉時代,則重同學同年。不論是真正的同窗共硯,還只是同題金榜,往往自成一個團體,互相牽連。一直到科舉制度廢除了,學校普遍設立,這一層「同校」、「同屆」、「同班」、「同學」的關係更形擴大。而學有專精,在各種不同領域,又細分為醫學界、司法界、教育界、軍事界、科技界,凡數百千種。再加上官僚社會的同事或同僚,其與「同業」所構成的社會型態,自成一股力量。
  當一個人生活安定之後,他對被社會認同的「歸屬感」需要就出現,有人出於興趣或理念實現,紛紛加入各種社團,諸如:宗教教友、扶輪社、獅子會、救國團義工、慈濟志工、後備軍人、各種慈善團體、婦女會、農會、社區組織、政黨活動。
  這「五同」自成一格。彼此既求同又立異;既擴張大我而又誇張區區;時時製造矛盾與對立,卻常常追求和諧和合作。這個社會是不是很複雜?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