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6日 星期五

吃虧上當還暗爽

吃虧上當還暗爽

「朝三暮四」的成語,源自戰國時期的「列子」,現在卻被人錯誤引用,喻為:「善變」、「心意不定」。
  這故事裡是說:宋國有一位喜歡養猴子的人,因為食料不足,打算限制猴子的餵食量,於事先哄騙牠們:「給你們吃的果子,從今天起每天早上三顆,晚上四顆,夠吧?」
  那群猴子聽了都很生氣,吼叫亂跳。
  過了一會,那人便改口安撫說:「要不然,這樣好了,從今起早上吃四顆,晚上三顆,該滿意了吧!」
  猴子聽完話,高興地擊掌翻觔斗。
  這寓言是藉猴子的錯覺,來嘲弄人們的無知,用以提醒我們:看任何事情,不要只從一個角度去瞭解,這樣才能掌握整個事情的真相。
  事實上,「早三晚四」並不比「早四晚三」少,結果一天都吃七。
  早幾年前,去花蓮市溝仔尾「重慶市場」向一位河南大嫂買饅頭,一個才賣七塊錢,已經很便宜。有人要多買,她順口說:「七個只賣五十塊。」居然很多人搶著花五十塊去買七個。
  近幾年物價節節上漲,而且一漲價就下不來。許多東西以前都是以斤計價,聰名狡猾的生意人,怕客人嫌貴或偷斤減兩,便改以半斤或四兩販售。例如:高麗菜一顆五十元,切成兩半,半顆賣三十元,有人說便宜。以前一大罐海苔,二十串裝,每串五包,一罐二百元;現在改成小罐,裡頭裝十串,每串四包,只賣一百元,買到的人都喊賺到了!
  一般人都很容易產生錯覺,不長眼而誤下判斷;或誤信別人如簧之舌,只知計較先後、大小、多少,而不重視結果,結果吃虧上當,被人出賣了,還要幫人數錢,豈不是也犯了「朝三暮四」的毛病!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