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

時也運也 非我之不能也

時也運也 非我之不能也

一個人成就的高低,除了本身的才幹外,必須還要有「機遇」的天命。
  「機遇」指的是:「機會」和所處的「環境」。
  喜歡看「三國演義」的人,常常對「諸葛亮」與「司馬懿」這兩人,到底誰比較厲害?興起研究。
  最後一統三國的是司馬懿,但諸葛孔明的丰采卻遠勝過司馬仲達。他們兩人的糾結智鬥,更豐富了演義的故事。
  比較起來,孔明的機遇比仲達要好很多。在蜀國,劉備託孤,讓繼位的「劉禪」這個阿斗,認孔明為「相父」,對他言聽計從。但是,司馬懿在曹魏,也只不過是曹叡眼中的老臣之一。諸葛亮在蜀國行事無阻,而司馬懿在魏國卻掣肘甚多,對他深懷戒心,連曹操都對他留下「鷹視狼顧,不可付與兵權,久必為國家大禍」的評語。
  司馬懿精於韜略,他明白魏國之患在蜀國而非吳國,防蜀應甚於制吳;但曹營上下卻攻吳之心重於攻蜀,令司馬懿孤掌難鳴。
  司馬懿心裡清楚,形高於勢,眾必毀之,功高不僅震主,也會引起同僚嫉妒。為此他必須適度退讓,隱藏實力,以免鋒芒太露。另一方面,他又得維持舉足輕重的局面,使魏國不能沒有他,否則被罷黜還鄉。
  諸葛亮行事可以全力出手,而司馬懿必須把握分寸,他的心機,和他處於荊棘叢中步步為營的謹慎,無論在政治或軍事上,都必須以退為進,以守為攻。幾次三番,神機妙算的孔明,在與司馬義的對陣中,依舊佔不到上風。
  許多胸懷大志的人,常感嘆老天無眼,懷才不遇,自比司馬懿不得伸展身手。可是,只要韜光養晦,切莫急著高來高去,當「機遇」來臨,潛龍出淵,名利雙收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